2019 05/01

勞動臺北電子報第97期

發行:臺北市政府勞動局

發行人:賴香伶 本報每月1、15日出刊

為什麼斜槓這麼紅?

財經主播/主持人 朱楚文

 

       最近受邀演講,常常被讀者或聽眾問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是斜槓?每次聽到這個問題,我都會笑一笑,回問說:你覺得呢?於是就會得到各種答案,例如:正職之外找份兼職工作、把興趣變成工作、自由工作者等等,這些答案聽起來都對,但又都不夠正確,因為斜槓不應該只是兼職,否則如果我今天在企業當企劃專員,晚上再去7-11當店員,這不也算了嗎?但如果這也算斜槓,應該沒有人會羨慕,也不會引起風潮和討論,大家只會覺得他掙錢好辛苦。

 

圖說:作者朱楚文

     

       斜槓的來源是因自我介紹時,每個身分中間隔開的標點符號「/」,可能是醫師/作家/Youtuber或是行銷總監/講師,統稱斜槓,作為一種身分認同的象徵,英文Slash是來自於《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的著作《雙重職業》。

 

       而斜槓之所以這麼紅,並不是好好一個工作不做,非要把自己逼死,去做多種工作賺錢這樣的原因,它的背後吸引人之處其實是「選擇的自由」。我自己身為斜槓一族,離開主播臺後,開始擔任記者會/論壇雙語主持人,也把過去採訪世界大師的經驗,寫成書籍《全球頂尖領袖親授的17堂課》,變身財經作家,也因此有機會開始到各企業、學校擔任講師,同時我也把過去媒體經驗轉換為服務,協助企業進行媒體宣傳企劃操作,並在IC之音竹科廣播電臺主持節目,這樣多重的身分,除了讓我的生活更多采多姿外,也給我「選擇的自由」,我可以隨時切換身分去調配工作比重,自己拿回時間和職涯的主控權。同時,即便其中一種身分消失,我的職涯也不會停擺,仍有其他斜槓身分能發揮。

 

       舉例來說,我最近因為懷孕待產,無法出外主持記者會,因此少了許多合作機會,但我的事業並沒有停擺,我也不需要像待在一家公司時,苦惱是否該先請假待產?工作如何交接?工作位置會不會被取代?現在的我,仍有其他工作能進行,例如持續主持廣播節目、接案協助企業媒體規劃等,斜槓讓我的職涯充滿彈性,而且操之在我。

 

       換句話說,斜槓之所以風行,其實就是不少人羨慕這樣的「多元選擇自由」:能自由選擇工作型態、時間、地點和打造自己的事業。然而,這樣的斜槓必須要建立在,從「核心競爭力」出發開拓的職涯版圖,例如,我過去身為財經主播,核心競爭力是「財經科技產業知識」及「口語表達能力」,因此,如果觀察我所有斜槓的工作項目,不管是主持人、講師、作家或品牌總監,都是基於這兩個核心能力發展而來。這樣的斜槓,才能永久發展,並且自力更生,也才能逐步累積自己的職涯競爭力。這也是為何前面提到的企劃專員,晚上再去7-11兼差不能算斜槓,因為兩者毫不相干,沒有加乘作用,這頂多算做打工而已。

 

       當然,斜槓會流行,也要歸功於科技的發展。在過去,我們很難想像斜槓工作型態會存在,我們習慣在組織中扮演角色,擁有一個「職稱」;可是現在透過網路,組織不再受限於某一個地點或某間公司,合作也有更多彈性。例如,我常與許多公司合作專案,幫他們進行媒體宣傳或製作影片,我們的合作不一定都在公司內進行,只要有網路就能聯絡,在家工作、線上開會,都不再是問題,這讓許多專業人士更有機會能跳出組織框架,貢獻自己的能力。

 

       另外,網路也賦予舞臺,讓我們能呈現專業,並且連結到潛在客戶。我們有機會在網路上打造個人品牌,只要透過建立網站、成立粉絲團、部落格或是Youtube,就能以內容行銷方式,呈現自己的專業特色;相較於以往,必須要砸錢開實體店面,或苦於找不到客戶,網路幫助我們有機會用極少的資金,就能呈現自己的服務內容,成為開啟斜槓人生的基石。

 

       換言之,斜槓的熱潮來自於彈性自由的工作型態,加上科技發展推波助瀾,是專屬我們時代的產物,也成為許多專業人士不想受限於一成不變工作模式,或是希望能為職涯開展更多可能,甚至是幫自己職涯分散風險所進行的嘗試,而這股熱潮,也隨著組織型態的變化,越來越流行。你也想加入這股趨勢嗎?別忘了先盤整自己的核心能力,累積足夠專業再出發!

 

圖說:職能發展學院課程招生中,更多訊息可掃描QRcode連結官網查詢。

我想回饋:

文章主題對您的幫助程度?

可寫下您對文章的感受或建議

若有勞動法令或其它勞資問題請至臺北市陳情系統1999(https://1999.gov.taipei/)。

驗證碼


長照1234 照顧不離職

一工具、兩電話、三步驟、四包錢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
 

上班族的「長照風險」有多高?

       所謂「長期照顧」,係指身心失能致日常生活需他人協助狀態,例如進食、移位、上廁所、洗澡、平地走動、穿脫衣褲鞋襪等「生活自理能力」有困難,或有失智狀況,已持續達6個月以上或預期無法復原者。

 

       根據勞動部106年推估,臺灣1153萬勞動人口中,約231萬人受到失能、失智家人照顧所影響,每年約17.8萬人「因照顧減少工時、請假或彈性調整」,每年約13.3萬人「因照顧離職」。也就是說,臺灣約有五分之一上班族正面臨「長照風暴」。

 

建立長照危機意識與戰備力

       從被照顧者身心衰弱、依賴他人照顧的輕、中、重度階段到離世,一段照顧歷程,平均長達9.9年。隨著被照顧者狀況,每個家庭可能會多次經歷「慌亂期」、「適應期」、「穩定期」,直到下一次「病情變化期」的動態過程,必須要有不同的照顧安排,例如重度失智長輩合併失能狀況,或有長輩開始需要固定到醫院洗腎等,照顧計畫就必須隨之修正調整。

 

       許多家庭都是到了發生照顧問題才手忙腳亂、生活秩序大亂,甚至犧牲工作。因此,建議家庭應提升對長照資源的認識,因應照顧情勢變化訂定「階段性照顧安排」,才能走穩長照路。

 

 

在職照顧者的自救之道:以「照顧不離職」為目標的安排

       「在職照顧者」係指在面臨家人需要照顧事件時,仍持續工作的人,他們蠟燭兩頭燒,一邊工作,返家後還要接手照顧,身心俱疲,或許有些在職照顧者會產生:「乾脆先辭掉工作回家照顧,再做打算」的想法。然而,「想再回到職場並沒有想像中簡單」、「照顧長者並不像照顧小孩,有可預期的時間,往往一拖數年甚至數十年」,在職照顧者必須慎思。

 

       因此,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建議在職照顧者,再怎麼苦撐,都必須撐住自己的工作,進行「以照顧不離職為目標」的照顧安排,否則損失的不只是一份現在的薪水,也包括未來的退休金。照顧多年的無酬家庭照顧者淪為失業者與貧戶的案例,不勝枚舉。

 

       然而,要達到「照顧不離職」的目標,最好有雇主支持。在先進國家,企業會提供彈性工時、彈性請假等措施。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目前也提供企業打造「友善照顧職場」,協助轉介長照資訊及資源的「長照教練」服務,有需要的企業可多加運用。

 

長照1234:善用資源做好照顧計畫與雇主溝通,保住工作

 

       其實,員工也可以做好妥善的照顧計畫,與雇主及早溝通,讓雇主有所預期與因應,也能減少對工作的衝擊。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以長照「1234」口訣,一工具、兩電話、三步驟、四包錢,協助在職照顧者進行照顧安排:

一工具:在網路上輸入「長照地圖」關鍵字,尋找「衛福部長照服務資源地理地圖」,了解可用的居家式、社區式、機構式等長照資源。

兩電話:撥打「1966長照專線」申請服務,或「0800-507272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進一步諮詢。

三步驟:「資源盤點、資產盤點、家庭會議」,待了解家庭的照顧選擇與花費後,也要評估家庭的經濟負擔能力,例如扣除政府可用補助後,長輩有無退休金?有存款等可動支?手足如何分擔?準備好相關資料再召開「家庭會議」,有助於聚焦問題、達成共識,也能減少家庭紛爭,不致陷入「誰該辭職回家照顧」的狹隘選擇。

四包錢:除了家人照顧,以及聘僱外籍看護工,目前政府長照2.0服務提供「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等四大項給付服務,包括外籍看護工家庭也有部分補助。例如「照顧及專業服務」依失能程度二至八級補助約每月1萬元至3萬6千元,以自負額最高16%計算,等於花1千6至6千元間,即可使用居家服務、日間照顧等「照顧服務」,或居家復健、居家營養等「專業服務」項目,大大減省民眾長照支出。撥打長照專線1966「一通電話、服務到家」,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會派員到府進行評估,請善加利用。

 

歡迎搜尋「長照四包錢」線上試算網站,有更深入的說明。

 

我想回饋:

文章主題對您的幫助程度?

可寫下您對文章的感受或建議

若有勞動法令或其它勞資問題請至臺北市陳情系統1999(https://1999.gov.taipei/)。

驗證碼


活動名稱/內容

時間/地點

洽詢單位/電話

相關連結

視障按摩母親節活動

5月4日(六)、5月5日(日)、5月11日(六)

地點請至勞動力重建運用處官網/活動訊息查詢

臺北市勞動力重建運用處

身障輔助課

23381600分機5104

相關連結

職涯探索講座

5月4日(六)

14:00

仁愛路一段17號二樓

臺北青年職涯發展中心

23958567

相關連結

「OKWORK南軟」

南港軟體園區現場徵才

5月10日(五)

13:00

南港軟體園區一期「南軟樂活空間」(南港區三重路19-7號)

臺北市就業服務處23380277

相關連結

 
如果您對本電子報有任何建議, 歡迎來信至 E-Mail: labornewspaper@mail.taipei.gov.tw 本信箱僅提供讀者對本報編排、文稿、主題之建議,有關勞資問題請上本局單一陳情系統 https://hello.gov.taipei/Front/main

勞動即時資訊請加入勞動臺北粉絲團

本電子報歡迎轉載,僅供非營利目的使用,轉載時請務必註記來源為「勞動臺北電子報」,另請讀者切勿以歪曲、割裂、竄改或其他方法改變原作文字,如有前述行為致有損害原著作者名譽之疑慮者,依現行著作權法規定,須自負民、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