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02/15

勞動臺北電子報第140期

發行:臺北市政府勞動局

發行人:陳信瑜 本報每月1、15日出刊

「產業新常態、勞動新時代」

2020臺北市後疫情時代勞動論壇實錄

     

       新冠疫情侵襲全球,為前瞻因應後疫情時代的臺北市產業趨勢發展及勞動力市場變化,本局於109年11月2日舉辦「產業新常態、勞動新時代 2020臺北市後疫情時代勞動論壇」,透過專家學者從產業、就業及法制等3大面向探討,觀察產業衝擊及勞動結構的改變,自趨勢中洞悉具體應對方針。

 

       本論壇由6位與談貴賓共同探討兩大主題,上半場的「疫後產業的勞動新趨勢」,從受疫情衝擊的觀光旅宿產業及疫後正加速驅動產業數位轉型的科技產業等領域,探討後疫情時代的勞動新關係面貌,同時討論疫後勞資政三方的挑戰與新課題;下半場「勞動風險控管與競爭力養成」,為探討面對疫後產業新常態,舊有型態的工作樣貌被改變,勞雇關係面臨風險管理與企業競爭力養成之轉型課題,並提出在新工作模式下,對勞動法令衝擊及因應的專業意見。

 

以下整理本論壇各與談人發言實錄紀要:

 

【主題一、疫後產業的勞動新趨勢】

 

圓山大飯店董事長/林育生:

疫情造成的嚴峻挑戰,促使企業更為重視「以人為本」的管理哲學,並提出建言,認為觀光旅宿業能主動創造新的市場需求、重視文化與體驗,將原本過去國人往海外消費的7,000億旅遊消費吸引回國內市場,並更均衡地在國內重新分配發展。

 

臺灣微軟公共暨法律事務部總經理/施立成:

以科技業角度,觀察到疫情為數位轉型推波助瀾,然而臺灣疫情相對穩定的現況,其實也反應著國內數位轉型力道趨緩的警訊。施立成並深究遠距工作最常被提及的工作考核、資安風險等趨勢問題。

 

臺北市產業總工會總幹事/陳淑綸:

即便目前臺灣在GDP、失業率等數字表現上尚未出現危機,然而仍有潛在的溫水煮青蛙效應,真正的隱憂恐怕將在數個月之內浮現。陳淑綸解釋,概括性的統計並未反應特定範圍或單一區域的產業實際面臨的問題。泛公共服務業如金融、公共運輸之過勞情形、一般勞動者的福利縮減等問題,亦不會直接反應在概括統計上,臺灣雖然未像國外發生大規模失業潮,但勞動市場並非未受影響。

陳淑綸亦針對勞資政三方提出見解,包括政府的急難救助方案尚有諸多調整空間;資方在面臨轉型挑戰與降低成本間,如何取得平衡;工會應扮演收集基層意見、預判情勢、與政府談判協商法令決策執行的中介角色。並強調勞資政三方在思維上要儘快調整、取得共識,如勞資間工作彈性和勞動保護的兩難等,才有機會討論出合宜的相關法令,以面對後疫情時代勞動力結構轉型的挑戰。

 

【主題二、營運風險控管與勞動競爭力養成】

 

玉山金控人資長/王志成:

分享企業常態因應方法,強調無論資源多寡,企業首重制度建立、資訊系統及最重要的人才培育,並分享玉山金控在此疫情下的實際策略,包括完整的人才培訓、成功數位轉型、完善的員工照顧與補助制度、明確的遠距工作要點,更有不能忽略的資安管理。

 

104人力銀行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

強調無論環境變化,善待人才是企業持續前進的動能,呼籲資方應該拋棄短期利益,培養企業內正向的循環。晉麗明同時指出,疫情衝擊初期,職缺刊登數量出現史無前例下降兩成的情形,其中主要為中小型企業、民生消費產業;而時至第三季度,臺灣總體又增加了60萬的職缺機會,可見國內產業的韌性。

然而環境變化的嚴峻,加劇了人才規格的要求,企業對未來的難以預判,對關鍵人才的需求更為殷切。晉麗明強調,勞工如欲提升競爭力,唯有以「洞悉趨勢」、「自學能力」、「建立新商模」三項特質為目標,才能造就競爭力十足的人才。

 

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林良榮:

分享疫情對新工作模式的促進,以及新工作模式對勞動權益與勞動法令的影響與衝擊。林良榮指出,網路數位工具使得原本就存在的非典型工作型態,在疫情的催化下更演化發展,如斜槓、零工經濟等。然由於這些新工作模式模糊的勞務從屬關係,以致常發生是否為「勞工」的認定爭議,而是否為「勞工」為何如此重要?主因是現行的勞動法令讓勞動者處在保障全有或全無的勞動風險中。因此,不論中央或地方,未來對於各個產業的勞動治理,包括僱用機會與僱用保護,均應做進一步的檢討。

 

另本論壇現場全程直播,歡迎由此觀看:https://bit.ly/3iVkA2L

 

圖說:「產業新常態、勞動新時代」2020臺北市後疫情時代勞動論壇,邀請產業界及專家學者從產業面、就業面及法制面對話與討論,為疫後勞動新關係超前部屬!

從青少年勞動權益話劇競賽談推動校園勞動教育

日本國立北海道大學法學博士、政治大學法學院專任暨勞工所合聘副教授

林良榮

 

       本人很榮幸地先後在106年與109由臺北市勞動局所主辦的「青少年勞動權益話劇競賽」活動中,分別擔任「指導專家」與「評審」的工作。當然,勞動局賦予我的任務不會是「戲劇面向」的指導或評審,而是話劇中有關勞動法令規範的處理(劇本),或者是勞動權益彰顯的精神(話劇演出)。雖然如此,但也意外地在參與的過程中,總是偶爾勾起大學時代參與話劇活動的回憶,憶起當時和幾位同學共組了一個叫做「黑肚兜」的劇團,還參加全校性的話劇比賽。記得當時為了比賽演出的劇本,導演還拿了香港「進念・二十面體」的《拾月》(1988台北,榮念曾製作)提供團員導戲,我還寫了劇本介紹,雖然當時完全無法體會劇本的真義,真的只是瞎掰,但卻相當樂在其中……。

 

       首先,在106年擔任青少年勞動權益話劇競賽「指導專家」的時候,印象中參與比賽的同學們相當熱情與認真,但即使經過多次的劇本討論,對於相關勞動法規總是會突然冒出一些疑問與不解。面對此一現象,我當時的心情總是抱持著,同學們應該是人生第一次碰觸勞動法令吧。有趣的是,其中也有正在從事打工的同學開始懷疑自己的權利似乎有被老闆侵害的可能,特別是加班費的計算。當然,我也開始在思考另外一個問題,是否應該在國民基礎教育階段更強化學生的勞動權益意識與權利教育。

   

       其次,在109年擔任「評審」的時候,由於參與工作的位置不同,我看到了同學們在整體話劇競賽活動中更多的面貌,除了劇本內容的勞動理念之外,也看到了同學們更多表演藝術的發揮與感情的投入。從參賽準備到實際演出,我看到參與團隊在活動中有以下幾個特色:

 

一、事前準備的工作紮實,並注重勞動理念的傳達:

主辦單位於事前舉行「專業勞動知識與表演藝術專題工作坊」, 邀請專業勞動專家包含律師、調解委員、工會實務工作者等,為學生建立基礎勞動法令知識,內容有勞動基準法、職業災害保護、性別工作平等,甚至觸及到組織工會及如何進行爭議行為等,透過影片、新聞案例等,把法令運用到現實生活,並邀請劇場表演工作者授課,提升表演能力。

 

二、各團隊的演出題材相當多元:

雖然同學們尚未實際踏入職場,但本次演出題材已不僅限於學生打工或一般白領職場,還包含職場過勞、性別及性傾向歧視、懷孕歧視、性騷擾、移工歧視、求職詐騙、個資保護、職場憂鬱症…等各式勞動議題,均融入在劇本當中。顯然,藉由此一活動能有效帶領同學進一步深入探索相關勞動現象與相關議題。

 

三、比賽過程全力以赴,表演用心有創意:

即使同學們的準備時間與可利用的資源有限,但在燈光、音效、服裝、化妝、道具各方面都能精心準備,已與專業劇場的演出相差不遠;表現的手法多元,歌唱、RAP、海報等紛紛出籠,展現高昂的活力與創意,令人眼睛一亮。

 

       就現代社會的知識發展型態而言,「勞動權利」當然是現代國民基礎教育的一環;多數的國民不但一生之中有相當的期間投入勞動市場,更重要的是,大多數的國民都是以「勞動者」的受僱身分從事相關職業工作。即使是「雇主」身分,基於當代「企業社會責任」的經營理念,也必須認知並恪守相關勞動保護規範,建立友善的職場環境與勞資關係。不僅如此,更有不少尚未畢業的高中生因經濟因素而逐漸步入職場,例如打工或臨時工作,甚至是體制內的建教合作等,因此作為青少年主要接受知識途徑的「學校」,自應負起當仁不讓的角色,藉由各種教育資源啟發學生的「勞權意識」,並使之對於重要的「勞動法令」有所認識。以鄰國日本為例,過去本人曾經親自訪問任教於愛知県東海市立「富木島中学校」的伊藤里奈老師,有關日本在基礎教育的階段(從小學到高中)如何從事勞動權利的教育,即發現至高中階段為止,一般人民可以充分獲得對於勞動法(個別與集體勞動關係)與社會法等相關知識與制度的學習機會。

 

       個人認為將「勞動」的教育與「藝術」結合,融入式地引導學生建立勞權意識並認識勞動法令,是典型的「寓教於樂」知識傳播模式,而「勞動權益話劇競賽」正是其中的典範之一。個人非常期待將來有更多的高中生或青少年能有機會並願意關注、參與類似話劇競賽等之「勞動(議題內容)+藝術(表演形式)」的活動,同時也呼籲社會大眾能給予更多的支持與鼓勵,讓「勞動」的學習不僅限於課本,而能走出教室以藝術的方式感動人心。

 

 

 

 

 

 

 

 

 

 

 

 

 

 

圖說:將「勞動」的教育與「藝術」結合,融入式地引導學生建立勞權意識並認識勞動法令,是典型的「寓教於樂」知識傳播模式,而「勞動權益話劇競賽」正是其中的典範之一。

如果您對本電子報有任何建議, 歡迎來信至 E-Mail: labornewspaper@mail.taipei.gov.tw 本信箱僅提供讀者對本報編排、文稿、主題之建議,有關勞資問題請上本局單一陳情系統 https://hello.gov.taipei/Front/main

勞動即時資訊請加入勞動臺北粉絲團

本電子報歡迎轉載,僅供非營利目的使用,轉載時請務必註記來源為「勞動臺北電子報」,另請讀者切勿以歪曲、割裂、竄改或其他方法改變原作文字,如有前述行為致有損害原著作者名譽之疑慮者,依現行著作權法規定,須自負民、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