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2/01

勞動臺北電子報第211期

發行:臺北市政府勞動局

     發行人:  高寶華

本報每月1、15日出刊

 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事業單位降災好幫手 

撰稿人:財團法人台灣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協會常務理事 謝錦發

 

  職業安全衛生法,規範了一定規模及高風險事業單位,雇主應依國家標準 CNS 45001 同等以上規定,建置適合該事業單位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並據以執行;主要目的是希望為組織管理職安衛風險提供一個架構,以管理組織本身的風險和機會;並非規定制式的程序規範;而是著眼於注重事業單位與其企業環境之間的互動,同時考慮風險和機會、納入利害關係人的看法等不同的要求,職業安全衛生不再被視為獨立管理項目,而是必須從組織管理的角度來思考,並依PDCA之循環式管理流程運作,將更能落實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預防職業傷害和疾病,及提升工作者心理健康。

  管理系統架構中首先要決定營運管理範圍,並確認組織管理範圍內的管理權責;在範圍與權責定義決定後,就要進行所謂的「P-規劃」-D-執行」-C-評估」-A-行動」過程管理;組織就可以運用這樣的邏輯架構去「P-規劃」,透過危害鑑別、風險評估及確認法規要求準則,找出並規劃組織需要管理的危害風險,這個部分也會因為組織複雜性不同,需要管制的項目也會不同,複雜性越低,要管制的項目就少,複雜性高,要管制的項目就多;後果影響不大,就維持正常管理,後果影響很大,就要採取高嚴謹的許可與管制。

  在規劃之後「D-執行」的部分就可以確認對於需要管制項目,有沒有編列資源、計畫或預算來提供改善的支援,這就包括執行計畫、執行管理的適任性能力與認知、管制過程的溝通平台與機制以及文件(執行證據)的要求與管制平台,在組織中主要執行通常會是人資訓練單位、文管單位等,可以將職安管理系統項目整合納入其業務過程;「D-執行」的運作部分就可以將「P-規劃」過程中需管制項目結合到組織日常,舉凡生產管理、修繕管理、行政管理等,也可以藉由規畫評估結果檢視並修正現有的安全衛生管理規範、標準等,讓管理更適切及有效;當然,為了確保適切及有效性「C-評估」就會是很重要的管理過程,因此,績效目標及指標的設定就是必要項目,在規劃時評估風險、確認法規要求與基準的符合條件後,就必須根據該條件設定管制目標與績效指標,以確保執行時可以達成預期成果;適當的績效目標指標設定可以依據組織現有程度,透過管制與改善,越來越好,越來越提升。並執行內部稽核確認符合性績效呈報管理階層審查,以確認適切有效性並規劃後續的改善機會。

  工作場所事故可能會為人帶來明顯的毀滅性影響—除此之外,更龐大的經濟成本也隨之而來。安全衛生管理的不足,造成營運中斷和生產力下降,所導致的損失可能會對組織帶來明顯重大且長期的影響。

  至關重要的是,各事業單位應管理職安衛風險,以保護其員工。對員工而言,適當的執行健全且合宜的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讓組織更能好好地保護自己及每一位員工,達到每位員工期待安全地從工作崗位中返家,而不會有職業傷害的環境。

 

 

圖:PDCA循環式管理流程運作圖

 

參考文獻

勞研所月刊ISO 45001發展現況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張承明 2020 BSIISO 45001 OH&S職安衛連載專欄1BSI標準總監兼ISO副主席 Dr. Scott Steedman

我想回饋:

文章主題對您的幫助程度?

可寫下您對文章的感受或建議

若有勞動法令或其它勞資問題請至臺北市陳情系統1999(https://1999.gov.taipei/)。

驗證碼


科技降災-職安管理新思維

  智慧科技近年來逐漸發展,涵蓋了各個領域,包括工程、醫療、交通、能源、環保、製造等。而這些技術的發展對於職場安全的效益有助加成,並可提升對災害的應對能力。目前常見的智慧科技的主要發展種類有:人工智能(AI)與機器學習、大數據與數據分析、無人機技術及即時監測系統等。故當工作上或工程之工作者在職場上從事勞務工作時,如何應用新興科技防止發生職業災害,以保障工作者安全及健康,這對於國內職業安全衛生管理技術,不論是在品質提升或是缺工人力上的分擔,都是新思維、新作為。

   特別是在營造業工作環境下之勞工,因工種繁多、作業人員異動頻繁、作業環境不佳、作業場所不固定、受天候地質環境影響、危害隨工程進行變動加上多層分包承攬等因素,使得營造業職業災害發生率一向居各業之冠。為此,本市特訂定「臺北市工安科技降災平安4年計畫」,自112年至115年針對營造業推行科技減災策略,運用攝影監視設備(CCTV)、建築資訊模型(BIM)、人工智慧(AI)等智慧科技,以提高職業安全衛生管理能力,防範職業災害發生。另外,更鼓勵本市營造工程參加勞動部「推動職業安全衛生優良工程金安獎」選拔活動,並協助及輔導本府工程之主辦機關、民間業主、施工廠商及監造單位積極參與。而金安獎評審項目,自107年起已將科技應用與創新作為納入,如:攝影監視設備(CCTV)、建築資訊模型(BIM)、人工智慧(AI)、無人機(UAV)、物聯網(IoT)以及沉浸式科技(AR/VR)等,目的也是為推動科技降低災害風險、提高應對能力和加強緊急救援方面的科技應用。更在表彰在科技降災領域取得顯著成就的組織、企業或個人,以鼓勵科技創新,促進社會各界的合作,以更好地應對災害防範。

  一般而言,工程發生災害的原因多為兩大面向:一為「不安全的行為」,二為「不安全的環境」;前者大部分為工作者自身忽視規定或疏忽,後者則與工作現場設施設備有關。故若能善用智能科技,除了提升工作者職安意識及協助提早辨識危害,將更能降低發生營造業職業災害的機率。而過往以傳統管理方式,係運用大量人力於施工現場監督及其危害辨識,在面對現行的缺工因素下,若能將人工智慧科技導入營造業,藉以強化工地安全管理,相信對於預防災害發生事半功倍。職業安全衛生的數位轉型,更將會是未來的國際發展趨勢,期望本市也能在推展營造業之科技應用及精進智慧化職安管理下,達到提升工程施工安全,維護勞工無災害之成效。

 

 

附圖:臺北市訂定「臺北市工安科技降災平安4年計畫」,推行營造業及公共工程運用科技設施實施職安管理,以降低職業災害。

我想回饋:

文章主題對您的幫助程度?

可寫下您對文章的感受或建議

若有勞動法令或其它勞資問題請至臺北市陳情系統1999(https://1999.gov.taipei/)。

驗證碼


如您對本電子報有任何建議,歡迎來信至E-Mail:labornewspaper@gov.taipei,本信箱僅供讀者對電子報編排、文稿、主題等建議;有關勞資問題請改至臺北市陳情系統1999(https://1999.gov.taipei/)反映。

勞動即時資訊請加入勞動臺北粉絲團


本電子報歡迎轉載,僅供非營利目的使用,轉載時請務必註記來源為「勞動臺北電子報」,另請讀者切勿以歪曲、割裂、竄改或其他方法改變原作文字,如有前述行為致有損害原著作者名譽之疑慮者,依現行著作權法規定,須自負民、刑事責任。